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简介

作者:马瑜       编辑:马瑜       复审:马骋       终审:       来源:信息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3-06-05 21:39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14年设立并开始招生,已有五届毕业生,现有在校生312人。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和电子信息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运行维护、组织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

选择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三个理由:

理由一:紧扣需求导向,顺科技发展之势。

在“云大物移智”时代,智能物联发展迅猛,中国物联网产业每年能创造约1000亿元以上产值,并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信息产业。物联网技术已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医疗、智能工业、智能农业等方面渗透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目前存在巨大的各层级人才缺口。本专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并重,专业技能训练与创新思维培养并重”的指导思想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确定了以智能物联作为专业方向。除传统课程外,将目前流行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射频识别、手机APP开发、无线传感网络等课程也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掌握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升职空间巨大。

理由二:抓牢认证契机,强工程实践之能。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开展各类工程项目设计、开发,引导、鼓励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互联网+、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近三年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理由三:务实实践基础,育创新发展之才。

本专业将移动开发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知识交叉融合,通过专业基础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平台三个层次的实践训练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专业与浪潮、青岛英谷进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采用实际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提升就业竞争力,最终成长为电子信息行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Q1: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电子信息工程是信息技术领域中的主干专业,主要研究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信息应用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工程实现问题,包括信息的感知与获取、信息的度量、信息的存储与传输、信息的识别与分离、信息的人机界面等;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设计、集成、开发和应用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

Q2: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健康中国战略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强,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和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综合运用计算机、嵌入式、网络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中从事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的应用开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系统运维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Q3: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我们的专业课程设计与其他学校相比,很有自身特色。本科的主干课程,以智能物联为特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无线传感网络等。

从专业培养来说,我们主张宽口径培养,专业课程覆盖电子信息、物联网等领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修读专业选修课程,学院方面则尽可能地提供了许多创新创业项目和机会,专业类的学科竞赛每年都会举办,所以只要同学们有心,是有很多学习和发展机会的。

Q4: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深造与就业前景怎样?

近3年来,本专业每年都有大约68%的毕业生选择深造,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考研上线率为39.5%以上,这一比例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实力与发展潜力。

在宽口径的培养环境下,我们的毕业生就业面广,适应性强。有功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相关性很强的企业,如浪潮、积成电子、歌尔等,也有专业相关的国有企业、设计院等,如广电、电信等,还有一些消费品企业和国有银行等。

-------------------------------------------------------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智能物联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专业代码:080701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健康中国战略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质,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较强,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和物联网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综合运用计算机、嵌入式、网络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在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中从事可穿戴设备、智能健康电子产品和健康医疗移动应用服务的应用开发、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系统运维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预期能够承担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设计与开发及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工作,并能实现以下目标:

目标1:能够适应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融会贯通工程数理基本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了解电子工程专业方向有关的标准、规范、规程、法规,能对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负责完成一个中等规模的电子信息产品的测试和技术支持,进而成长为测试工程师、技术经理等。

目标2:能够跟踪电子信息工程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备创新能力,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并运用现代工具从事本专业领域相关产品的设计、开发和生产,负责完成一个以上产品关键技术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工作,成长为研发工程师、产品设计师等。

目标3:具备社会责任感,理解并坚守职业道德规范,综合考虑法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等因素影响,在工程实践中能坚持公众利益优先。

目标4:具备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具备一定的协调、管理、沟通、竞争与合作能力,胜任研发、测试、技术支持、营销等部门的管理工作,成为企业中层管理者。

目标5:具有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学习渠道更新知识,积极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和环境,拥有自主的、终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实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3~8年的学习,应全面地理解工科公共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管理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外语交流能力。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能力和素养: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电子信息技术的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电子信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针对电子信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开发满足特定需求的软硬件系统或组件。在设计/开发环节中能够体现创新意识,并能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电子信息学科相关的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的复杂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平台、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专业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电子信息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沟通:能够就电子信息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11.项目管理:理解并掌握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终身学习: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三、学制、授予学位、学分

1.学制:基本学制4年,修业年限3~8年。

2.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3.学分:本专业学生需修满160学分且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合格准予毕业。

四、课程设置

1.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2.核心课程

计算机程序设计(C语言)、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高频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

页面